在更宽广的时间维度里,汽车市场的价格趋势犹如周期性的潮起潮落。2024年,或许正是合资品牌价格低谷的年份。市场疲软时,降价成为了刺激销量的有限手段。然而,对于合资品牌而言,低价损害品牌形象,高价则销量低迷,车企仍需生存。
面对这一难题,2024年的合资品牌将如何体面地降价,成为他们亟需解答的问题。2023年末,2024年初,合资品牌的价格纠结已初露端倪。例如,第九代凯美瑞的17.38-20.88万预售价,尽管看似偏高,但与第八代凯美瑞刚上市时的价格相比,实际上已经大幅下降。
为了逃避低价的漩涡,第九代凯美瑞甚至砍掉了2.5L混动,推出了2.0L混动,并搭配了约等于终身质保的电池权益。然而,这种“排量小一些则价格低一些”的思路,在当下已显得掩耳盗铃。新造车势力们的1.5T插混/增程车型定价在30万+、40万+,丰田难道没有注意到吗?
蒙迪欧1.5T混动车型同样被“坑”了一把。其官方指导价低于第八代凯美瑞混动车型,但凯美瑞随后宣布不再参与这场价格战,第九代凯美瑞2.0L混动车型的指导价仅为20.88万,远低于蒙迪欧1.5T混动车型。
丰田和大众在定价策略上均采取了“砍配置”的方式,以提供官方的降价理由。但真正的降价压力,仍由经销商承担。这种思路也体现在大众ID.7 VIZZION上,其指导价精确到了7元这个级别,尽管营销意义大于实际作用,但主力售价22-23万的价格区间,即便对比新势力/自主品牌,在当下也不算贵。
然而,时代已经改变。合资品牌面临的问题是,如何在消费者眼中保持品牌溢价的同时,让他们愿意买单。最粗暴的理念是促销,通过赠送强关联的物品和服务,如洗车、保养、汽油等,来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。
车型的增配升级和升级也是合资品牌常用的策略。通过配置的增加和产品的升级,以不变的价格或略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。例如,大众若推出与宋PLUS DM-i性能和价位完全一致的车型,消费者将如何选择?
最后,回到文章的主题,合资车企应该如何体面的降价?实际上,答案很简单:无需过多考虑体面,降价即可。汽车行业的竞争始终围绕着“技术”展开,有技术就有溢价,没有技术就会降价。而且,汽车行业有一条不变的规则:没有技术是永远稳固的。因此,降价对于合资车企来说,根本不是什么大事。
文 | 吴剑 图|网络